十打伙九扯皮股票配资炒股交流,很多人不愿意合伙做生意。
一些合伙公司,做着做着就成为了一个家族企业。公司里面任人唯亲,到最后成为了一部宫廷内斗大剧。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?他们真的以内讧而终结吗?
“企二代”接班能否扛得动老一辈的大旗呢,这些接班人也是什么稀罕事了,新希望的刘畅、达利集团的许阳阳、娃哈哈的宗馥莉等等企业,他们也在市场上获得滋润潇洒。
很多人觉得家族企业就像近亲结婚一样,最终走向衰落,但是真的是这样吗?
冷知识,全球十大家族企业,做的最大的是美国和德国,如:美国的沃尔顿家族,掌控沃尔玛公司(占股50%),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之一。德国的波尔舍家族与皮耶希家族,共同拥有大众汽车公司(占股52%),德国汽车工业的巨头,这些巨头公司都是以家族形式来掌控企业。
本来中国有一句古话,富不过三代,那么他们这些企业有有什么长青的秘诀吗?这个也违背了我们的古话,到底哪里出问题了?
李锦记成立于1888年,截至2025年已有137年的浓厚的历史文化,既然国外的企业我们发现不了什么秘密,那么从中国的老牌企业或许能为我们揭秘一些奥秘。
提起李锦记,大家第一印象就是他们做的调味料——耗油。刚开始就是从一家小作坊开始。
创始人李锦裳从小家里不是很富裕,因为靠近海边,家里以打鱼为生,生活在海边的居民,都喜欢吃海鲜,煲汤喝,一次在熬汤的时候,没有注意火上的锅,导致一锅生蚝汤,直接就熬成了黑黢黢的糊状了,此时搁谁都会直接倒掉,但是任谁也没想到,此时他居然脑洞大开,鬼使神差一样尝了一口,这一尝不要紧,让他的味蕾大放异彩,居然鲜美可口,至此耗油诞生。
1888开创了李锦记品牌,在南水墟的李锦裳让人特别的写上醒目的“李锦记”大招牌,让蚝油开始走进了了广东。生意开始有了起色,但是当年局势动荡,想要把生意做好,还是要下功夫,不过养家糊口足矣。
1902年,南水墟发生一场火灾,让李锦裳的店铺损失惨重,不得不带领自己的妻儿去澳门谋生,不过除了卖自己“李锦记”的产品之外,还卖其他的产品,维持生计,在澳门生活了20年,他的两个儿子李兆南、李兆登也逐渐长大成人,后来李锦裳过世后,由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继承了他的衣钵。
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股票配资炒股交流,公司也做的不错,1932年,把公司从澳门迁徙到香港,经过他两个儿子的改造加工,除了在把耗油做的更好之外,还开辟了新的售卖渠道。生意也走上正轨。但是还没有达到那种繁荣强盛的地步。
公司的转机是第三代传承人李文达,带领李锦记走上发展快车道,
那么,他是如何带领李锦记?把生意越做越大。
原来在老一辈的传统理念当中。那么居然把产品定位成高端产品,虽然普通老百姓知道这个牌子,但是却高攀不起,也只能望梅止渴。
李文达却不认同这种理念,为什么只有高端而没有低端产品呢?不能让普通人踮起脚尖看,应该也让他们有吃得起的耗油,于是在家族内部开始提议生产平价耗油,但是也因此成为了导火索。
家族意见不一,导致分崩离析,李文达的两个长辈却一意孤行不能走低端路线,这样会影响公司发展,还将称,要收购李文达手里的股份。
一下子把李文达推到了风口浪尖上,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,那么只能破釜沉舟,他四处借钱,举债把两位叔叔手里的股份以460万港元给收购了。
既然收购了股份,扫平了障碍,接下来看他是如何把李锦记推向市场。
机会也来临了,而且他生意头脑完全超越了老一辈,摒弃那种老旧传统,直接另辟行径。
1972年,中美关系缓和,尼克松访华,中方把两只国宝熊猫宝,玲玲和兴兴赠送给美国。
这俩国宝到了美国后,直接把美国的动物园给挤爆了,游客激增100万名,让美国人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宝。熊猫成为了美国的流行词。
不懂的人看热闹,生意人看门道,李文达从两只熊猫那里,得到了灵感,他把李锦记的耗油产品,直接换了一个包装,名字改成熊猫牌耗油,借着这股熊猫风,让李锦记的平价熊猫耗油直接卖爆,产品供不应求,为了让大家都能吃上平价好吃的耗油,他又开足马力,另外增加11条生产线,日益几日的生产。
在当时除了李锦记的耗油之外,还有其他牌子的耗油,但是经过李文达这一记重拳出击,直接把香港其他牌子的耗油给打蒙圈了,原来市场还能这样做——借东风。从此李锦记彻底飞进了千家万户。买耗油第一想到的就是李锦记。
李文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,他意识到变革刻不容缓。李文达以非凡的魄力推动了一场全方位的现代化革新,他斥巨资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线和自动化设备,大幅提升产能、效率和产品品质稳定性,告别了传统作坊式的生产模式。
除了蚝油这个产品之外,积极拓展产品线,开发了包括酱油、排骨酱、豉油鸡,方便酱料包等在内的众多新品类,满足不同消费场景和口味需求。
他精准调整产品价格策略,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,同时大力拓展销售渠道,不仅巩固了原有市场,更积极进军海外华人社区及主流国际市场,扩大了品牌版图。
重新塑造品牌,从产品包装设计到商标标识均进行了全面更新,赋予了这个老字号更现代、更国际化的视觉形象,提升了品牌辨识度和吸引力。
经过他一系列的改革,80年代中期,李锦记的产品已经远销上百个国家,营业额突破1亿美元,其中美国的酱料市场尤为突出,88%的市场都被李锦记占领,可谓是独领风骚。
正当李锦记快速扩张的时候,他的弟弟李文乐却站出来,提出分家。
原因是他得了鼻咽癌,为了给自己的妻子一份保障,她不得不提出分家,因为他怕自己走了后,哥哥会对他家不那么好,最终李文达不得不接受二次分家的痛苦。
8000万巨资买下弟弟手里李文乐手中的股份,让一个飞速发展的企业,有一次的按了一下暂停键,但是李文达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,又一次的转变思路,走保健品这条路,反而让他又弯道超车。
在李文达的带领下李锦记并没有倒下,反而逆势翻盘,在国内市场上排名前5。赢得了口碑,和大众的信任。
李锦记家族内部制定的《家族宪法》中,"家族控股,永不上市"。这一原则源于对企业绝对控制权的重视。
先确保家族和谐股票配资炒股交流,再推动企业发展。稳定的家族关系成为企业不依赖外部资本的底气。持续千年才是李锦记的目标。
汇融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